学院举办研究生如何基于日常生活现象选择论文题目学术讲座
5月26日下午3时,76net必赢官网邀请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晓辉教授在博文楼1401教室作“研究生如何基于日常生活现象选择论文题目”学术讲座,讲座由76net必赢官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李剑清教授主持,学院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陈晓辉教授分享了如何从住房体验中得到启发,思考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进而展开学术研究。首先,陈教授介绍了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引用德勒兹的欲望机器理论、福柯的“身体的历史”理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指出身体是昭示自身存在与解释世界的方式,空间是被身体所感知的生存空间,二者的关系是身体因空间而居于中心,空间借身体而凸显重要性。
其次,陈教授分享了论文所做的历时研究,主要从“农业社会:本真的身体”“工业社会:缺席的身体”“后工业社会:抗争的身体”三个方面展开。在农业社会阶段,建筑按照人的身体进行构造,使人感到自然而舒适,譬如,洞穴模拟的是母亲的子宫,四合院是人体各种器官的再现,因此,这一阶段身体与建筑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交融。工业社会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进入城镇空间的人们失去植根的乡土空间,身体遭受挤压,心灵被迫流浪,最终导致肉体与精神的双重遮蔽。到后工业社会阶段,工具理性占据上风,哪怕是极为有限的空间,等级也无所不在,陈教授引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形容这一处境下的人们:“他们的身体就像插入异物,普遍感到不安、焦虑,如同被困在铁笼一般。”接着,他以作家红柯的作品《天窗》为例,指出窗户是眼睛的隐喻,无窗的房子是身体与建筑紧张关系的呈现,而主人公的破墙开窗行为是一种有限的抗争。
最后,陈教授介绍了身体体验生存空间的方式,他指出个体的身份、感受、情绪都会影响身体对空间的感受,西方的移情说、内模仿说都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观点的阐释,接着指出身体分为自然身体和社会身体,前者可以对触觉、声音进行研究,后者是诉诸于联想与记忆,作用于幻想而非现实。
李剑清教授为本次讲座做总结:陈晓辉教授以传统空间、现代空间、后现代空间为脉络详细介绍了身体与空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还引用了相当多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的话语,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复归至论文起源,不离现实语境与现实意义,借此李教授勉励同学们,要有现实思考与人文关怀,实现理论对现实的有效回应。
在本次讲座中,陈晓辉教授针对选题困境,从现实到理论,层层铺开,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也获益匪浅,或记笔记以待日后再思,或提问以求进一步解答,明晰了论文选题的现实维度,对身体与空间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周小燕、陈淼 图/周小燕 初审:孙新峰 终审:兰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