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工作 / 正文

研究生尚勤思“伏俊琏教授讲座心得体会”分享:倡言文化赓续血脉 重述中国正当其时

发布时间: 2023-11-23      点击量: 


20231115日,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伏俊琏教授应76net必赢官网继续教育学院之邀在宝鸡万利酒店18楼会议室做讲座。讲座由76net必赢官网姚军老师主持,我有幸与陈宏翠师姐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之前,姚军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伏俊琏教授的身份和成就,同时又强调国学知识在当下亟需言明的重要性、在实际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讲座面向陕西省初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是关于国学知识和语文教师素养培训的重要专题,题目是《对中国文化与文明基本问题的一些认识》。

上午八点三十分,讲座正式开始。伏教授的讲座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从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中华文化的形成与中华文明的核心以及中华的历史与典籍三个方面综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精微紧要之处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

讲座伊始,伏教授先从自己的过往经历入手,回忆自己四十年前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和三十五年前担任初中语文教师的经历。由此感慨术业有专攻,义务阶段语文教育所需的知识面并不比一名大学教授所需的知识量小,鼓励各位老师树立积极学习知识、重视知识积累的意识。接着,他从王筠《说文句读》在古时读书识字方面的重要性引入,站在国家战略角度开门见山地分析了当下国家强调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从教育角度分析当下教育尤其应该向学生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全部的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优秀的国学知识,而不是全部的国学知识。尤其不能不分糟粕、全盘接受。

在对文化的界定上,他强调了文化的历史范畴,强调了“历史”的两重意思:历史本体和历史记载。其中,历史本体是指历史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历史记载是指反应历史的真实记载。但是,历史记载并不会是完全对历史本体的反映,历史记载中必然会有夸大或扭曲的加工,只能反映历史的一个方面。因此,各位老师在教育实际中除了要有文化意识以外,更要有辨别意识、研究意识。伏教授以玄武门事变为例,他说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唐抄本《常何墓碑》记述的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单纯如官方史料记录的神君降世、众望所归,反而是有李世民收买常何等历史细节,当时流行的《唐太宗入冥记》也能反应民间情绪等,这些历史细节和民间记录,把这些正史和正统文学互相补充,才能得出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伏教授强调,后人的记载既需学习也要辨别,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站在历史文化研究的高度,对要讲到的国学进行了高度概括,既有学术案例,又符合现实逻辑。

讲座的第一部分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伏教授先介绍了学界关于文化与文明多种多样的定义。他根据《新华字典》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出发,从中能看出文化的无所不包。“采菊东篱下,悠然先南山”一句中的“菊”和“南山”附着了人的色彩,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关于文明的定义同样多种多样,从词源来看,文明一词最初来源于日本借用的英文本义:对土地的耕种和对人的栽培。而“文化”一词在古代中国出现甚早,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与古代不同,现在我们对文化的定义更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宗教、哲学、艺术、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穿衣吃饭等都可以看作是文化的一部分。伏教授特意强调文明与文化不能混同,文明更应该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他举了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假说,并结合国内三星堆、贾湖、半坡等文明遗骸和祭祀传统等事例,主张对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文字、城市规模、祭祀仪式这三个要素要进行辨证客观的分析,其中祭祀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看出文化和文明的最大区别在于,文化是一个相对静态、有地区、民族、国家特色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概念,例如我们在分析饮食文化、嫁娶文化时往往看到的是相异点,是陕西和相近的四川、河南文化的不同;而文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由于进步的因素在,往往能看到的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糟粕的文化并不能称之为文明。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形成与中华文明的核心。梁启超先生于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一词后,才有了真正的中华民族概念,因而诸如“孔子是汉族人”这种提法就是极其错误的。伏教授例举了一篇《吐蕃占领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问题》的学术论文,通过分析河西四郡由汉代到吐蕃的统治变动历史,从中看出不同的统治制度下具体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这种经历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但是放之于当今的角度,则不能过分强调吐蕃与汉、唐王朝的平起平坐关系。所以,面对近代形成的中华民族如何鉴定的问题,他认为应该从康乾时期正式确立的三大文化范围(即明王朝的中原核心统治区、清代满人发家龙兴的东北地区以及康雍乾三世打下并确立的新疆、内蒙、西藏、云贵的版图格局)来看待。从这种流动发展来看,不能把“中华民族”等同于任何一个封建朝代的“民族”概念,“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汉民族文化,而是混杂了许多民族的文化。从文献的角度,他又分析了“中国”的“中”字的含义,结合清华最新收集的竹简《尚书·保训》中记述的周文王临死前给周武王的遗训,其中提出了“中”的概念。结合“中”字的内涵,从虞舜传递到周的这个“中”就可以看作是有一种一脉相承的意识、一种基本文献的传承。例如从姜嫄生后稷,再到岐山、杨凌地区关于农业的遗迹和传说,从图穷匕见到萧何入秦宫室收秦朝法典等事例,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中”的意识在流传发展。这也是对“宅兹中国”含义的丰富与映照。对于二者的关系,伏教授认为:文化的形成,就是文明的核心。

讲座的第三部分以中国传统的“五经”、“六艺”为线索,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典籍流传和先前讨论的文化文明特点进行串联。关于中华的历史,伏教授通过回顾小邦周击败大邦商,周公为稳定统治,改革殷商宗教鬼神因素及治理作乐的过程,从中能看出对历史文献的人为改造。文献由先前的神秘想象到后来的为帝王言、体现仁义孝道等伦理因素,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历史文献创作。关于典籍的历史,从文字产生的神圣性和记录性,可以看出先秦“巫、祝、史”三者的重要性。在周后期官学下移、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五经的变化和传承中,他系统地还原了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他结合实际生活,深入浅出地将文化史、教育史中复杂庞大的问题生动地讲述出来;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更是让会议现场的气氛轻松和谐。有学员在会后感慨:“听伏老师讲,真的不知道时间过得这么快。以前觉得很难的问题,一下子就明白了。”可以看出,伏教授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有趣且接地气的老教师!

1115日下午,我们师生四人陪同伏老师参观宝鸡市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面对着四间展厅数不尽的青铜文物,伏老师兴致颇高。他再一次展现出对传统文物、青铜文化的深刻见解,每走到一个展柜前,伏老师都会即兴即时说出很多关于这类文物、这类礼器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考古学价值。在见到镇馆之宝何尊时,伏老师更加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纪念,并感慨本次的不虚此行。在参观过程中,我也向伏老师请教了一些青铜器和古文字的问题,伏老师鼓励我去尝试识读、仿写一些古代的铭文字,尝试培养、接触这样一种真功夫、难功夫,他对我的解答和指点的方向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一天的听讲和接触,伏老师不仅让我对学术上的疑惑问题、发展前景有了全新的了解,更让自己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积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今的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在面临的是一个“重述中国”的问题。我们在物质方面该追赶的距离越来越小,但在文化上的距离并没有同步地减少。在亟需文化追赶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又不再是单纯地“向前进”,而是应该在前进的同时“站得住”,这是最新的时代之问,也是当下学术研究的前沿方向。伏老师的讲述和指点,更加让我知道: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越来越需要我们去更多地学习,更多地思考。

2023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尚勤思






上一条:2024,愿……

下一条:关于评选76net必赢官网2023年度“研究生学业标兵”、“研究生科研标兵”、“研究生教学(技能)标兵”、“研究生文学写作标兵”、“优秀研究生干部”的通知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