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至9日,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广西民族大学、广州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与湖北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八届硕博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出席本次盛会的共有212名专家学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交论文171篇。作为76net必赢官网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我有幸携论文《<石鼓文>中的自然地理意象及其情感蕴含》参加了会议。
7日的开幕式上,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夏汉宁,喀什大学高人雄教授分别致辞。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海村惟一教授通过视频发来贺词。开幕式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同日,硕博论坛举办。论坛在三个会场同时举行,每个会场又分为三个阶段。我有幸参加了第一会场的小组讨论。该会场由湖北大学熊海英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梁冬丽教授轮流担任主持和评议,共研讨了27篇论文。第一阶段有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刘伟的《吴地人葛洪的传统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唐乙园的《“吹香自满骚人过”——论南士的橘之书写与士人心态》,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游博晖的《浪游诗人与仕宦官员——身份转变对高适两次出塞创作的影响研究》,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吴玲娟的《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刘禹锡竹枝词生成探析》,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王一可的《中唐园林书写与中隐观念论析——以白居易履道里诗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程球霞的《自我与风景——韩愈贬谪纪行诗探析》,西北大学博士生杨玉莲的《苏轼柯丘海棠诗的影响途径——兼论文学景观生成的物性机杼》,中山大学博士生李昊宸的《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橄榄”之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陈文芝的《挪写<南山>:论宋代风景诗对诸“或”句的效仿与变容》。第二阶段有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孟令新的《地理空间对王禹偁贬谪诗的情感影响》、陆紫薇的《北宋诗人陶弼各类诗歌及其特点》、吴少靖的《陶弼仕桂诗歌文学景观探析》,暨南大学研究生余慕原的《故乡与故国:唐宋诗词中的瓜洲书写》,山西大同大学研究生魏怡的《王安石金陵诗的物候书写》,山西大学研究生刘莉莉的《文之司南:<崇古文诀>作家时空分布与古文典范建构》、黎晓茵的《何以为家:上京纪行诗中的塞北与江南》,湖北大学博士生韦敏珠的《论晚元的苏州园林及其文学书写》。第三阶段有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李舒婷的《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文学景观书写》,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张蒙的《以诗为词观念下的傅幹<注坡词>研究》、陆石贤的《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况周颐纪行词的书写》,香港树仁大学博士生黄小婷的《北宋传奇的行旅故事及其文化意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杜宁的《金代文艺思想与中州地域文化之关系摭析》,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黄佳妍的《明本潮州戏文<苏六娘>文学改编及潮汕书写》,中山大学研究生汪唯希的《<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空间叙述研究》,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杨卓的《从<崔待诏生死冤家>看“三言”中的地域叙事》和简朵朵的《“三言”中的地理空间探微》。
我的论文发言有幸得到湖北大学熊海英教授的点评,熊教授指出:“石鼓文让我想到了《诗经·周南》、《召南》等篇目,两者有什么不同?更明显的是石鼓文的载体与之不同,把载体作为一个切入点会更好。”熊教授的点评,醍醐灌顶,让我对文章有了新的想法,也对导师姚军嘱咐的“我们要多多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8日上午的开幕式在广西民族大学科技楼报告厅举行,众多专家学者阐述了近一年来自己的研究成果。上半场由首都师范大学陶礼天教授担任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教授担任评议人。首先发言的是内蒙古大学的高建新教授,他的论文题目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于“丝绸之路”的书写》。文章阐述了李白关于“丝绸之路”的书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写所见所闻,如汗血、胡姬、胡僧、胡人以及“丝绸之路”上的物产;二是与“丝绸之路”密切关系的行役、相思、别离;三是有关边塞战争、边塞立功的思考。接着发言的是山西大学的张建伟教授,他的论文题目是《论唐诗中的山西书写》,张建伟教授从山西的气候与山川、山西的楼台寺观、都市风情与隐逸之地、山西的风俗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唐诗作为媒介,有极强的传播作用,对于文学景观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两者之间相互成就。第三位发言的是广西民族大学的冯仲平教授,他的论文题目是《作为学术方法的文学地理学》,冯教授将论文分为了五部分,分别是文学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文学地理学的历史源流、文学地理学的方法路径、文学地理学的中西比较、文学地理学方法研究实绩。广西师范大学梁冬丽教授的《历届中国文学地理学年会的地理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旨在探索构建一个在地理分布上多中心、在学科分布上宽领域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格局,广西大学李志艳教授的《文学地理学之符号地形学刍论》,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提出符号地形学,旨在提供文学地理学文艺批评的可操作技术与手段,进而推动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下半场由广西师范大学莫道才教授担任主持人,华东交通大学吴昌林教授担任评议人。天津师范大学陈鹏程的《先秦人的都邑意识与<诗经>中的都邑书写》,湖北工程学院黄晔的《荆楚唐诗之路背景下杜甫诗歌旅游开发》,暨南大学曾肖的《晚唐诗的景物描写与空间感的营造》,西南民族大学杨挺的《置身与遥想:刘克庄游幕桂林的往返纪行及其空间书写》,南昌师范学院王志强的《地方志的使用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深化》,五位先生依次作了发言。
9日举行闭幕式。内蒙古大学高建新教授担任主持人,广西大学李志艳教授担任评议人。北京联合大学吴蔚的《清代京师诗人笔下的市井生活与文学空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刘双琴的《走出闺阁:空间经验与宋元女性突破传统的审美尝试》,哈尔滨学院孙胜杰的《少数民族文学“河流”书写的空间维度》,周口师范学院唐旭东的《<诗·齐风>的文学地理书写》,广西大学朱春洁的《数字人文视域下清代流人及其作品的空间分布与可视化分析》,他们五位依次作了发言。
曾大兴教授在大会总结时强调:一是关于民族文学的研究。民族文学研究要进一步重视地理环境、地理空间这个因素,重视民族作家的地理分布研究,重视民族文学的“源地”研究,也就是重视民族文学特质与民族文学原典发源地的研究,重视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学的体裁(文体)、形式(结构方式、表现方式等)、题材、母题、景观、意象、语言、风格以及价值观、审美观等构成的影响,不要不加分析地、笼而统之地把地域差异说成是民族差异。二是关于城市文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惯性是重乡村而轻城市,重农耕而轻工商。其实乡村与城市,农耕社会与工商社会,原是一个系统的两面,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面,不但另一面被遮蔽了,即使是自己重视的这一面,也看不清楚。
参会期间,有幸结识了文学地理学领域的前辈,他们的教导与指点让我获益良多。第一分会场结束时,我遇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的陶礼天教授,他是文学地理学会的研究大家。我曾经读过陶先生的《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史记·货殖列传>》,在交谈的过程中,陶老师说:“这篇论文是好多年前写的,是比较早的从地域的角度解读《史记》。”在导师姚军的指导下,我对《史记》的相关内容有基本了解,陶老师的话也给了我启发。在广西民大,我也遇到了很多学友。来自不同高校的我们因为这次会议相遇,我们私下会谈论自己的研究方向,沟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以李惠玲老师为代表的会务组老师和同学们体贴入微的招待,也让人感觉宾至如归。
会议已经圆满落幕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此次南宁之行,让我的读研生活更加的丰富。老师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平易近人,学友之间的真诚交流,都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学术的道路还很长,三天的时间没办法丈量;老师、学友的地理距离相隔很远,但距离不是阻隔相见的理由。最美好的约定,就是来年我们再次带着自己的新成果会场上见。
(文、图/陈宏翠 审读/姚军 审核/兰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