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工作 / 正文

“扣好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第一粒扣子”入学教育主题征文作品选登(2022级学术硕士)

发布时间: 2022-09-27      点击量: 

背起书囊,学行不辍

                           2022级古代文学吴梦婷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朱熹《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除了那份早已料想到的欣喜,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惶惶。舍下了考研的包袱,我心中不免有了点空荡荡的感觉,是迷茫。暑假里,购买了必读书单中的一两本,我翻开其中一本反复阅读,试图做一些笔记,然而空白的本子只是徒增几滴墨点。我看不大出来这本书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我去阅读,我想。而这样的认知让我更加惶恐,于是干脆摆烂,任凭时间点滴溜去。开学时间恰逢宝鸡疫情加重,原本收拾好的行李也扔在一边。暑假里流水式读了几篇的论文帮我选定大致方向,除此以外,时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收获。

从第一节李剑清老师开的《研究生读书与治学》再到最后一课纪懿炜老师的《研究生学业管理》,为期三天半的入学教育将我的迷茫逐渐搅化溶解。再翻书,再拿起笔,虽不是文思泉涌,但好歹在混沌里劈出第一斧,校正了第一念--我不再是“学”生,而是“研究”生。

研究生是要读书的,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研究生是难去读书的,这是我自己的感觉。虽然确定了魏晋南北朝作为我的研究方向,但是叩门时,方才发现从底到顶,前人堆叠的书籍卷帙浩繁,不由得倍感压力,而兰院长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要先去读。”是啊,路是走出来的,如果第一步都迈不开,那还有什么道路可言?一本读下去,哪怕第一遍只是囫囵吞枣,也好比口袋空空的要好。第二遍再开始精读,循序渐进,字斟句酌,仔细玩味,毕竟“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读书期间拿起铅笔,勾画点横,将有味道的地方做些记号,有时念念于口,行动起来,甚至有的地方可以背诵出来,融汇于心,才能将厚书读薄。

将书读薄后,还得将书再读厚,而要读厚,就要去思考,这一点上,李剑清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思路。他认为,在囫囵吞枣之后,我们就可以大致概括起这本书的内容和作者在此思考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想,作者提出问题后是怎么想的,又如何解决,在这里解决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当然我们不必要一定沿着这个思路走,但这个想法给了我许多启发--无论是一本专著还是一篇论文,它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而存在的。那么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读的是作者的观点,读的还是作者的思考过程,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个问题?那么多角度他是如何切入?切入后怎么提出观点?他的观点是怎样与材料密切衔接,占据材料,如何让我读完后心悦诚服?如果我对他的观点有疑惑,我该如何提出......只有将书“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如剥洋葱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穷理”。

读书思考时,还得“虚心涵泳”,要“居敬持志”,也就是读书时得虚心诚恳,不穿凿附会,并且要全神贯注,有远志而不乱读。试想,如果在读书时漫不经心,明明在读此书,却将彼书的观点移入其中,甚至自己听信传闻,无中生有,那么便会对这本书产生起错误的认识。如果不幸些,还拿这本书作为自己研究的根据,那这个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白白浪费宝贵时间。“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读书时得全神贯注,“须是一棒一条横,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如此去读,保持虚心专一的态度,最好能在纸上做笔记时,把笔记上引用的原句或观点做上记号,写明来自哪本书哪位作者哪个页数,才是积累,才能运用,也可以防止上述“无中生有”错误的发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一教子诗中为我们解开读书的另一门,这也是儒家传统的为学方法之一。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虽然我们是学术性硕士,和专业性硕士相比似乎没有那么强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必要,但“躬行”一词,我认为不止是“行”在生活上,对我们而言,也是要将学识运用起来,体现在自身修养上,边学边行,学行合一,这样方能透过书籍中文字,切身明白古人的思路,理解古人的许多“境界”,乃至达到“通达”。

朱子曰:“为学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得“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孙老师也叫我们得无时不刻去读书,抓紧时间读书。说到这点,我不禁羞愧起来。仍记双选会时,我在PPT上大言不惭,说要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可几天下来,书没读几个字,内心又徒增折磨,实在不该,所以把这点记到后面些。“行”字除了前面说到是要去运用,也不能忘记它的本意--人之步趋也。书囊是装好了,不伸出手,迈开腿,行动起来,那怎么学?松松垮垮,这里饿了就放笔,那边渴了就发呆,三年下来和刚入学没什么两样,连毕业都是难题,白白浪费时间,“悠悠岁月”罢了。现在写下这段心得,忘掉所谓“拖延症”,把日程排上,目标订好,哪怕不是为了读博,也要让“毕业”二字如鞭子一样在甩起来,抓紧时间,不再松垮。

一本书合上封底,看似读完了,但我觉得还没真的“读”完。郭文元教授提醒我们,还得去交流!与导师交流,与院里的其他老师交流,与读过这本书的学长学姐交流,甚至还可以点开群里的链接,到腾讯会议上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学无止境,书本上的观点不应该只是留在纸页,还得进入心里,更要与其他思想交接碰撞,燃起新的火花,激荡新的浪潮,产生新的物质,才有灵感和愉悦,充实起自己,研究出东西来。

到此,其实感悟还没结束。三天半的入学教育提醒我,有了感悟还得将之”行“起来。于是我拿起搁了两三天的笔,在新到的书本上写划起来,把句子摘进本子里。虽然因为疫情缘故暂时还不能拉起我的行李前往那预定已六个多月的陈仓,但在家中,我通过入学教育在思想上正式确立研究生的身份,抛弃迷茫,定好目标,开启研途。也迫切希望再过不久,我能真正背上我的书囊,不断充实之,在学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以时间换来学识,也让它告诉我,选择读研这条路,我不后悔!

 

 

坚定信念,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2022级汉语言文字学 吴昱雯

 

过去的一年,是我们人生征途上最难忘的一段日子。经历了无数个挑灯苦读的夜晚,感受了背书口干舌燥的痛苦,和刷题时的失落与惊喜。也是这份坚持为我们搭建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平台。开启新的学习阶段,收获无限可能。

“研者,磨也;究者,穷尽也”,这就意味着研究生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求真务实,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为了使我们迅速适应研究生这一新的角色,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研究生入学教育,通过不同维度的学习,我对研究生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升级为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在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我们摒弃学生思维,走出原来的舒适圈,学习大量的新知识,获取信息并加以辨别和处理,摸索研究的方法,然后再不断输出。进入研究生阶段,课程和考试不再是考核手段,重要的是我们凭借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未知问题,产出研究成果。导师的任务不是驱动,而是引导,所以我们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先自行查文献找方法,再与导师展开讨论交流。

生命的“长”,就是指我们的身体要有力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研究生教育不仅是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本科期间开设种类丰富的体育课程,提供符合兴趣的锻炼机会。从考研备战到进入研究生阶段,运动氛围的缺失使我们的锻炼锻炼意识日趋淡化。学习的久坐使我们出现颈椎、腰部的劳累与酸痛。日益艰巨的学术任务对我们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提高身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自我锻炼意识和终身锻炼的意识。课业之余抽出时间与三五好友打打球、散散步或是游泳,既锻炼身体,又削减压力,提高大脑潜能。同时,注重睡眠质量,减少开夜车,不打疲劳战,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心理健康也是我们成长的必备条件。彭老师对优化自我意识,培养健康人格,情绪障碍认知等方面进行指导。对我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有重要作用。除了身心健康外,法制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筑牢安全意识防火墙,加强自身防范,为我们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命的“宽”是指我们要学会共存、共生、共享、共赢。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中联系是普遍的。在研究生期间,导师和同学是我们最亲密的合作伙伴,维护和谐的关系,不仅是我们实现双赢,也提供了一个积极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与焦虑在论文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共同体的意义建构与路径保障中提到共赢的师生交往共生体是维护良好的导学关系的关键。导师相比老师,我们的交往更加密切,小到请假大到学术研究都由导师负责。这也就需要我们在每一次的沟通中都积极认真及时的反馈放假或开学时,向老师报备报道产生读书疑问时主动询问交流,我们的反馈对老师来说也同样重要。学习好与人交往,无论是与导师、同门师姐师兄、同班同学、舍友等交往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心胸宽广,具有包容心。遇到挫折时多与他人沟通,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

所谓生命的“高度”就是指我们的精神、信念所要达到的高度。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乘风破浪、急流进取的灯塔和动力,面对发展迅速和存在诸多诱惑的时代,社会氛围趋于浮躁和随波逐流,缺少踏实精进的研究就读书治学来说,我们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学习的板凳科研是研究生的重心,而文献是研究的生命多看高质量杂志的最新文献走在学术前沿了解最新学术观点,作为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读文献时,不要只读不,带着目的读每一篇要读的文献,同时保持质疑意识。在读书治学方面我学到了读书可以成体系。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或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对比出异同,生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书读完后,可以写读书报告,以文本的形式记录和呈现既是对信息的梳理和消化,也可以为日后反思进步提供直观的依据。读研很幸运,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未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根据专业特长做好规划,我们要保持持之以恒的毅力,不盲从也不要让他人的喧嚣淹没自己内心的声音,有了预期的目标,可行的计划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未来三年的学习道路上才能更加顺利。

信念为学术信心提供动力。学术不只有令人羡慕、耀眼的一面,更多的是其中的艰难,它需要我们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努力,甚至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人生主题。许多学者穷尽一生,也不过是为了理清一两个问题,有可能耗尽心力却一无所获。“路漫漫其修远兮”,没有信念的支撑,没有动力,难以达到最终的目标。信念为坚守学术认知提供动力,当学者发出前人所未有之的观点时,也许会遭到学界甚至社会的怀疑和考验,如果只为规避风险,那也铸就了平庸。这就需要我们坚定理性信念,不随意泯灭自己的内心,始终记得“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保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摆正求学态度紧跟师步伐在未来的三年中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携手共进在学术征途上留下我们的脚印扬帆起航为新时代谱写新的文章,为自己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研究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

2022级现当代文学 杨延东

“铅刀有干将之志,萤虫希日月之光”,铅刀虽然柔软,但仍想有一割之用;萤火虫光芒虽微弱,却也希望同日月争辉。有梦想何其珍贵。我曾心有戚戚,不知所往,近日入学教育中诸位导师的谆谆教诲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 读书有序,脚踏实地

古今中外的书籍的确浩如烟海,正所谓贪多嚼不烂,兰院长指出读书要遵循朱熹的读书之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我省察自身,发现在日常的阅读中,我时常犯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等毛病,不能真正做到“以意逆志”,看似读了一定数量的书,但没有内化于心,结果只能是水过地皮湿。

李剑清、郭文元老师所讲的读书之法与上述道理异曲同工,也即从兴趣出发有选择的读书进而逐渐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思考。再则阅读过程中要养成做批注的良好习惯。其三是要读经典,研究生阶段不能同之前一样总是拾人牙慧,而是要尽可能地阅读原典,与作者更为直接的进行交流,诸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量变方能引起质变,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研一还是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读书,力争精读,从大量的阅读中捕捉灵感,为日后的选题做准备。

二、不落窠臼,创新为本

黄庭坚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才,久之不免遭人批判,未免有抄袭之嫌。文学史中有大量的作家、作品,更有诸多的文学现象、文学热点,如何使自己的论点够新颖独树一帜,而并非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我想还是要保持独立思考。这便与上文中的大量阅读和认真批注密切相关。余华的作品语言简洁(他开玩笑说是自己识字少、短句多),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色彩浓厚,每个作家都有专属的风格特色,那么一名合格的研究者是否应该也培养自己的学术个性?答案是肯定的。

当然学术创新绝不是自说自话或者闭门造车,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文学革命前后,先贤们先后从国外译介了大量小说、引入了许多文学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迭,作为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的一代学生,我想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去接触最新的学术资料和文献,时刻关注学术热点的变化,为自身学术发展注入新能源和新动力。正如王红生老师所说:“研究生重在研究,而科学研究的途径是摆事实,讲道理,基本要求是创新。”我认为最值得借鉴的做法是学习建立“问题档”,建档并归档,有所思进而有所为,在此基础上努力向前沿领域靠拢。

三、志存高远,自信前行

人无信不立,人无志亦不立。北宋大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胜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巧,张载,宝鸡人是也。生而为人,则须堂堂正正,作为读书人,更要运用从书中领悟到的哲理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学中文有什么用”,我时常面临这样的灵魂拷问。“毕业时学士服领子为粉红色者的工资超不过五千”,我经常被我的理工科同学如此定性。诚然,这样发问的潜台词无非就是学中文无用。为何无用? 在其看来,赚不到大钱即为无用。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文科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无直接推动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觉醒年代》是一个有力的回答。它从袁世凯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开始,那个时刻是中国近代社会以来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而在这一环节当中,人们开始寻找一个答案——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道路能够救中国。众所周知,他们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事实证明,这条路是符合中国的特色之路。自然科学落后是物质上的落后,而文科落后则是思想上的落后,二者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所以,我们不应自卑于自己是中文人,相反,这是一个令人自豪的专业。文学不是风花雪月,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深刻的剖析人性,然后用人性的点去辉映或衬托世界、民族、时代的面,从而让这个面科学、合理、正义的反哺人性”。李剑清老师的六个提高中也提到做研究要具有现实关怀,尤其现当代文学跟现实的关系更加密切。“关怀当下现实更是对当代文学研究的要求。这种关怀使学术不仅仅是干枯的理论,而是更具有现实的丰富内涵,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一些现实变革中的问题,比如社会问题、作家问题、学者问题等”。贺仲明教授在访谈中认为,学术研究想要对现实产生影响比较难,因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还局限在学术圈,进入社会相对较难,这的确也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现状。

针对文学理论研究常被说成空洞无物这一现象,童庆炳教授强调走出当前文学理论的困局的出路有二:一是文学理论应面对现实,并与当代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保持密切和生动联系,只有认真去研究和解决从中国的现实里面提炼出来的真问题,做深入的细致的探讨,才可能有真学问;二是做到 “历史语境化”,将文学理论问题放回到原有的历史语境中去把握,作一种溯源式的具体化历史研究。那么我们的文学研究何尝不是应该如此?文学研究更需要借助不同的视野来帮助理解,来丰富批判,比如社会学、哲学的视野。如果说文学是感性的、轻逸的,那么文学研究则是理性的、深沉的,文学可以逸兴遄飞,但文学研究一定不能天花乱坠。

人生而渺小如一粒尘埃,那就努力扎根大地成为泥土的一部分,或成为孕育植物的土壤或成为供人行走的大地,总之,铅刀贵一割,萤火可争辉,生而平凡也要砥砺前行,迸发人生的光芒。

 

 

               谈

                                     2022级文艺学 徐双勇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思想还没准备好,自己就已经被匆忙的时光推到了时针前面。还未进入那陌生而又熟悉的校园,内心便已惶恐不安。吾日三省吾身:学习状态是否调整好;读研规划是否完善好;自身能力是否足够、如何提高。每每想到这些,内心的不安感会更加强烈。幸得老师们指点迷津,我收获良多。

我们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要明白书与路都不是目的,它只是方法、是一种途径。它就好比空中飞行的箭矢,读书就是这滑行的过程,至于这箭矢最终射向何处、落在哪里,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终其一生要追寻的东西。

我时常在想读书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与人交谈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得赞赏?亦或是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想,读书也是有责任的,为己过于自私自我,为他则又缺少自我。如何让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让读的书充满烟火气,这是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本科跨入研究生,我们读书需要从泛观博取转变为精读研究,要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这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我们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未来,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读书能让我们对未来的未知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让这种好奇心驱使我们去阅读,以求打破自身认知的局限,跳出原来的局限思维,从而在茫茫未知中窥见出一角确定的未来。它可以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信仰、一颗更加澄澈的心。

积跬步、至千里,读书要有所得,但不可盲目阅读,碎片化的阅读,要尽快改掉这个习惯。古人有云“好读书,读好书”,现如今亦应如此,我们应该读一流的书、经典的书,这样更有助与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深耕。但这不是说将读书仅局限于自己专业方向这一个小圈子里,对于其他方面的书籍我们也要有所涉猎。我的方向是古代文论,古代文论的相关作品不用说当然要阅读,当代的作平同样不能落下,这样能让自己的知识形成一个连贯的、有比较的、相对系统的框架。

当然,要实现这些,一个详细的读书规划是要有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读书也会有一个先后顺序。以《文心雕龙》为例,我在学习这本书时,首先通过阅读引言、翻看目录、查看资料,大致了解这本书分为了几部分,其大致内容讲什么。它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每部分又分很多章节。那些是很有名需要重点学习的,在阅读之前自己能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可以从自己了解到的东西入手,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比如:文之枢纽的五篇要重点学习,文体论中《明诗》、《诠赋》,创作论比较重要《神思》、《体性》、《风骨》等都要认真研读,最后是批评论。虽然不是阅读所有的书籍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但要明白模式是次要的,一个合理的读书学习规划才是核心所在。研究生三年时间,时间很长也很短,要相信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在有了规划之后,后续学习中,参考文献、参考资料的来源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甄别意识,这是研究生需要有的一个能力。读书如此,学习生活中亦然。

行路,当然要靠行路人自己。我们要对书持有长久的热情,它是鼓满船帆的风,无它不进只退,随波逐流,终归于平庸。我们在读书时不能是被动地接受,而要积极的思考,多问为什么,培养问题意识,能够从书籍中发现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议题,进而生出自己的论文方向。问题意识的培养也要依靠我们的热情,对学术研究充满激情,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去积累。

至于问题怎么来,无非是以下几点。听来的:“兼听则明”,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交流,听老师授课,可能会在无意中有所启发。我们要善于倾听,乐于发现,勤于钻研。想来的、读来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精思,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而启发我们发现问题,并灌注热情去解决问题。观摩、研究来的:我们应该都知道“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善于观摩,忠于研究也会让我们发现问题,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

读研、做研究无非也是这三棵“竹子”:眼中之书、胸中之书、手中之书。我们所看的书籍、文献即为眼中之书,是积学储宝的过程;阅读时的心中所想,则为胸中之书,是酌理富才、研阅穷照的过程;我们的论文、成果则是手中之书,是驯志绎辞的结果。

书籍是作家们生活的折影,书是生活,读书也是生活,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让读书也充满市井气,而不是做一个隐士的山人,附庸风雅。我们要立足当下,不沉湎于过去的种种,不盲目幻想遥远的未来,脚踏实地、把握今天、珍惜现在。体现在学习研究上也就是立足现今社会,着眼当下热点,切实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高喊口号。

读书是发现美的过程,研究是具现美的过程;读书为治学积累材料,治学则检验读书的成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要从态度上端正自己、用行动鞭策自己、用成果检验自己。“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用书籍丰富自己、用理论武装自己、与思考随行,让自己时刻处在源头活水之中。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要有开阔的眼界与胸襟,以大地为素纸,以学艺为鸿钧,以德行为主宰,创造属于我们的新世界。

 


上一条:“扣好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第一粒扣子”主题征文作品选登(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

下一条:76net必赢官网研究生考取博士、获得国家奖学金名单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