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天水师范学院“全国中学语文分体教学及教育扶贫研讨会”
心得体会
2018级专硕 郑梦怡 李宇 张洁 杨翠娅
11月24日,76net必赢官网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5名研究生参加了天水师范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学语文分体教学暨教育扶贫高峰论坛》,观摩和聆听了六位全国名师的示范课与教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名师们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教学功底、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们感悟颇多,受益匪浅。听了各位老师的示范课,将分文体谈谈观摩学习的心得。
实用文阅读
西安高新一中贾建英老师讲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是一篇社科类文章,社科类文章阅读比较枯燥难理解,在高考中也是学生的主要失分项。贾老师主要是通过如何简单快速阅读这类文体的方法进行切入:
一、通过高频率,被阐述对象的位置去发现核心词。
上课前,贾老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给这篇课文做了摘要。上课后通过对两位同学所写摘要进行对比,发现两个摘要中都出现的词语(高频率词),以及通过句子或短语的结构类型(被阐述的对象的位置)从语法角度找出了这篇课文的核心词:“爱”。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在前三个自然段分别找出关键词婴儿、儿童、孩子并且在学生寻找关键词时,适时点拨这是一篇译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对于婴幼儿的翻译不同。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快速有效寻找关键词或论点。
二、关注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贾老师通过分析婴儿内部要求的爱,儿童和孩子外部要求的爱指出这些爱都是爱的能力的发展。作者理想典型下的无条件的母爱和有条件的父爱属于爱的对象的发展。而爱的能力的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却是紧密相关的,最后达到综合,促进一个人的成熟。也就是说阅读社科类文章首先要搞清楚逻辑关系。而就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言,从大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只有明确了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捋清作者思路,给社科类文章的建造一个清晰的框架,便于更好更快的分析文本。
三、关注文本本身的阐述。
贾老师课前强调这是一篇理论专著。在课堂上有同学提出父母爱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无条件的。这和文本内容是相冲突的,贾老师再次提醒同学关注文本中作者观点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在父母的爱是一种理想类型下的。这就说明尤其是社科类文章一定要细读,要将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相区分,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看问题,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阅读时要客观,不要带入自己主观观点。
在听课中,我有很多不解之处,上课前我阅读文本,认为备课主要学习社科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体悟作者有深度的见解。在引导学生理解“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升华到思考人生,感恩父母,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以达到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后的评论环节,贾老师提出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老师一遇到社科类文本的时候,会被文本内容所诱惑,很简单粗暴的把教学内容当文本内容来教。把教学内容当文本内容来教的时候就会很容易陷入文本本身给予的话题上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把《说木叶》教成诗歌练字课,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成亲情教育课,把《咬文嚼字》教成文学欣赏课。而到了高三学生们要面对论述文阅读的时候就手足无措了。贾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给我当头棒喝。
课后我查询了相关资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的单元课标要求:阅读时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并且高考社科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贾老师非常准确的把高考需求的学生对于“高浓度信息”的快速概括方法总结。从学生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可以快速解题,是非常有用的,并且实用的。但是这种方法的训练并不简单,在这次课程中,最开始我还是没有掌握贾老师的方法。课后,我反复带入这种方法阅读课文,才更加心服口服。所以训练学生去掌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高考题目阅读是占据分值最大的部分,也是难度比较大的部分。回归到平时的学习,若是学生掌握了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技巧,并且多次运用于实际文本的解读中,我想语文定会轻松简单,学生面对高考阅读时,不会再称之为“夺命阅读”。
从教师角度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文本内容和教学内容区分来看,明白不同的文体要教什么?在阅读任何文本的时候想一想小说为什么是小说,散文为什么是散文,诗歌为什么是诗歌。语文阅读学习在高中来说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提升,教授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反复去练习,以达到对这一类文本自己独到的解读,形成自有的解读体系。这样教师面对同类型文本,对学生仅仅只需点拨,就可以轻松进行文本解读,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
以往我们所接触的诗歌教学不论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教授者的角度,对于诗歌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三步法”即“疏通文意”、“品味语境”和“感受心灵”,古诗和现代诗都是如此。而张一山老师对现代诗歌教学则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风格。
第一,独特的导入
张老师的导入与普通的诗歌鉴赏课的导入不同。我们常见的就是用图片、音乐、或者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等形式引出教学内容。张老师则通过用自己的经历而且是“新鲜经历”来引出接下来的课程。张老师先是以麦积山为例,用自己去天水麦积山游玩遇到的人和事、和友人的对话引出一首需要学生填空的诗——台湾诗人李魁贤的《三位一体》(这首诗也是作为之后三首诗歌阅读鉴赏的“引子”),老师课前把需要学生发散思维自己填的空和题目都空出来,然后让学生把“麦积山”这个词填入诗中进行之后的教学内容,与刚开始的导入呼应。这样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本节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第二,独特的教学方法
在张老师的这节“诗歌群阅读”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且具体的要素:语言、意境和韵律。前面也提到了我们平常所用的诗歌教学大部分是所谓的“三步法”。从第一步“疏通文意”开始到最后的“感受心灵”都是需要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和学习。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现代诗歌的三个要读素。因此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老师在讲诗歌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朗读。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分析所学诗歌主旨内容;之后再次阅读,这次教师重点放在诗歌中的一些字词和语境,通过分析字词和语境所含的深义让学生品味诗歌;最后再通过朗读来体味整首诗歌的的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有时没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到淋漓尽致。学生在学的时候也有可能没有融入到作者的真实内心中,对诗歌真正包含意义是不理解或者只理解了一部分的。并且,这种普通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分开的教学方法,它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将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与分析诗歌的意象断开,使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不具有整合性。
而张一山老师则是在普通的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更独特的内容。
首先是朗读,张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但是张老师的朗读是极具特色和创意的,例如在进入《雁》、《礁石》、《狼之独步》这三首诗的教学后,他在让学生读之前先让学生集体讨论作为这首诗是要读给谁、是对谁抒情。这就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就在脑海中生成对内容主旨的思考;接着第一遍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遍让学生集体站起来带感情朗读,使学生抓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让学生找重点字词开始赏析,在这过程中也就慢慢的指引学生找出意象,领会字词中包含的深层次含义,由此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象征”。
其次是整合性。张老师认为学习现代诗歌要先读懂意象再深层次阅读。因此老师借学生们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进行提问:“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几种人?”“这三首诗又写了一个民族的什么时期?”这时就显现出“诗歌群阅读”的特征了。老师利用这三首诗,通过带领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对这三首诗歌进行对比和联系,寻找这三首诗的区别和共同点。上升了诗歌的层次,将这三首诗歌“合三为一”,这种方法突显了普通诗歌教学所缺乏的整合性,是真正的“三位一体”。
最后张老师再次回归到朗读,这次是先是分组讨论这三首诗歌如何朗读,如何串联起来而没有缝隙,讨论结束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更深的体会三首诗歌所蕴含和表达的感情。
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总—分—总的教学理念。教师把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使诗歌与诗歌之间、诗歌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感应。使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第三,独特的教学风格
张一山老师的课是整个会议中笑声最多的课,也是学生表情最开心的课。明明讲的是相对“无聊”的诗歌,为什么大家都是积极的?原因就在于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是简单而轻松的教学模式。张老师在对他的课进行解说时,提到了“台湾的教学策略”。台湾的语文教学是简单而轻松的,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台湾老师会先让学生诵读,接着听前辈范文是如何读的,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范读考虑自己是如何读的;布置作业时也是简单而开发放的:台湾老师让学生们在《天净沙•秋思》中的每一句加一个动词。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仅仅一读一写两种模式,让老师尊了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思维不再是定势的。自然而然,学生就会慢慢的产生兴趣。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简单灵活开放,回归到最原始的教学目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二是师生的关系。教师首先要与自己的学生产生共鸣,这个共鸣不仅是课文中的,更是学生整个学习与生活中的。共鸣产生后,学生与老师联系更紧密,老师更了解学生,也就知道学生在上课时想要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老师。例如幽默与风趣应该是目前学生最希望教师具备的。张一山老师在讲课时就与学生产生了共鸣,他走进了学生的内心,知道现在的学生想要什么,心里想着什么,因此他说出的话学生可以立马作出响应。这时张一山老师的角色不仅是语文老师,更是学生们的朋友。试问和像朋友一样幽默风趣的老师共同探讨问题,一起上课,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文言文阅读
现就冯为民老师的《狼》这篇课文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狼》是篇初中文言文,冯老师提出了“有味道的文言文三层次”。一是言讲活,所以在课前,冯老师引导学生先复习了重点字词的释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加深同学们对古汉语知识的积累。二是文讲深,通过让学生对人、狼心理的分析,提出为何屠夫肉尽?为何是两狼一人?进而分析典型形象的典型意义。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悟道,通过最后一段理解文章的宗旨——狼似人,人如狼。整个的教学环节让我意识到文言文教学要讲好,教师要尽量摒弃串讲灌输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并且对话也很重要,这种对话不是不是一般意义的交谈,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共同进步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再点拨启发,在师生的互动中逐层推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其次,《狼》也是篇文言小说,冯老师提出要依体而教,根据不同的体裁、语体、文体而教。小说教学中要进入文本,在体验、活动中体悟。小说作为纯文学体裁,是作家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载体,是作家精心锤炼和建构而以形象世界所呈现的创造产品。所以冯老师先引导学生梳理好小说情节:遇狼——御狼——杀狼,当然这是以屠夫的角度。接着要求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以“狼的角度”梳理整篇课文,在老师的引导和小组的讨论后得出:缀行甚远——两狼并驱——眈眈相向——假寐诱敌,另一狼遂入攻后——悲丧。以狼的角度进入文本之中,完美地梳理了小说的情节。所以小说教学内容是蕴涵于小说教材内容之中的,需要语文老师对小说文本做出合理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面对一篇具体的小说,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教学内容需要进入教学现场,小说的教学是一个在课堂上不断与学生交流互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学生进入到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去感知、感悟,小说教学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同时,冯老师也提到了阅读教学的方法。阅读教学要精准、生动、有品质,在文本的框架内延伸,使教学内容得发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精准在于要明确文本要求的基础知识,例如《狼》这篇小说,同学们需要明确小说的要素、能分析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特点意义等,这在冯老师的课堂有很明确的体现。生动在于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情景之中,触发他们的探索激情、好奇心。而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是独特的,往往有自己个性的解读,这时,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条条框框去嫁接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引导并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分析其中合理的见解,抓住这个切入点,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深刻。我所理解的有品质是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鉴赏和感悟课文,阅读时要指导学生体味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狼》一文的结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曾笑耳。”最后一句并不属于小说,以议论的方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内的阅读教学有益于启发学生课外阅读,课文往往节选的都是一些片段,要想深入和文本、作者对话,就需要与作者的创作同步,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与作者、文本相关的知识。冯老师在课堂中加入自己改变的片段,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分析典型形象,最后指出这个片段其实是蒲松龄《狼》一、三中的相关片段。我想冯老师这样做的意图是教会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即阅读同一作者关于同类人物、同类主题的文章,以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而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了课外。
最后让我佩服的是冯老师对课堂“意外”的处理。“意外”是课堂教学中即时产生的,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东西,虽然课堂教学是有预设的,但同时因为受众等的原因它又是瞬息万变的,面对“意外”,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批评,而是在课标范围内,宽容机智对待,顺水推舟,化“意外”为惊喜。在此次课堂中,冯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没有打开课本,遂提醒该同学,结果这位同学没有课本,也表示不想回答问题。冯老师具体询问了这位同学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安慰且给了这位同学一本书。接着顺势由同学的心理引到狼的心理活动,从而进一步从心理描写分析出狼的特点。语文课堂充满变数,“意外”无处不在。面对课堂上的变数,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处理,在这个片段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意外,冯老师先是提醒了同学没有书可以告知老师,老师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后分析了这位同学没有书时的心理活动,对这个意外深入挖掘,进而引出狼的心理活动,这样顺水推舟,巧妙地化解了这个意外。
听了这些精彩纷呈的课,我看到的并不是教师单纯的教或学生自主的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还有很多。
新闻阅读与评论
浙江省特级教师郑可菜老师的新闻阅读与评论示范课,这是一节对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拓展学习。何为拓展,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是质量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综观义务段整个部编教材,新闻文体涉猎并不多,公共新闻的阅读、评论、新闻评论再评论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再从学情出发,这是离学生日常生活最近的文体,但学生大都涉猎不深。从新闻特点入手,新闻讲求时效性、新颖性等,但教材的编写却无法实现这一点,仅一单元的“旧闻”学习并不能让学生掌握时下对公共新闻的阅读与评论。因此,郑老师的这节新闻阅读与评论拓展课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新闻时效性特点,郑老师以“女司机”导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社会上诸多对女司机的言论,并且引导学生猜测网络上的评论。短暂的互动之后,郑老师播放漫画,学生们立即反映出漫画的主题是“网络暴力”。郑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媒介素养”,即学会事实先于立场的读新闻、评论新闻。随后郑老师提问:“你是不是键盘侠的一员?面对公共新闻,我们要做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郑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了纸质材料,共有六则新闻评论,要求学生首先观察评论的用语以及内容,最后要求学生再空白处写下自己对评论的评论。课堂练笔结束后,四位同学一一作出了精彩的回答,获得了满堂掌声,郑老师分别做了细致的点评。最后,郑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堂总结。
显然,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学中郑老师对同学们的引导。不论是从话题的导入,还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都非常的精准!明确又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步步为营,一环套一环,学生的回答非常到位,完美的点出了教师即将教授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向学生提供新闻评论材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用语言用词角度看新闻评论的特点,同学立即回答出范围词、时间词、判断词、频率词的使用。这一回答不仅点出了新闻评论的写作要点,而且直接引出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的非常流畅。这样成功的“环环相扣”,正是因为教师精准的引导,给定明确的思考问题角度,学生便不会“跑偏”的回答。引导不等于泛泛无意义的提问、对话。有效引导,善用引导,是经过教师仔细琢磨思索过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精简的语言达到最大的效果,即学生回答出教师的预设答案。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不应该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应是学生目的不明的大讨论,成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的!这堂示范课,学生掌握了阅读新闻和评论的知识与能力,体味了学习新闻的过程与方法,受到了媒介素养的熏陶。无论是三维目标角度,还是语文核心素养角度,这都是一堂各方面都满分的语文课!
戏剧阅读
上午九点二十五分至十点三十分,教育部、国家语委“教改实践先进个人”、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王金玉老师讲授了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戏剧:《枣儿》。王老师以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这首词导入新课,让学生分析这首词的背景、地点、语言,并和剧本进行对比,由此引出戏剧这一文体。并且概括出剧本的三要素,即戏剧冲突、人物台词及舞台说明。在引入课文后,老师便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会给生字词注上正确的读音,以便学生识记与教学。与多数老师不同的是,王老师先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文章中的生字词并给一些字词注上错误的读音,让学生集体朗读,很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不正确的读音产生了疑虑,读出了自己认为的正确的读音。她的做法使得学生养成一种思辨意识,也逐渐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学习字词的含义后,王老师让学生回到原文中去解释这些词在文本中的意思,使学生更加熟悉与理解文本的内容。
当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之后,王老师便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这个喜剧的导演、演员或者剧务,你会怎样处理这个戏剧?当小组讨论过后,同学们以创作者的立场,从环境、背景、语言各个方面去描述那个情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利用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对学生的写作也大有裨益。王老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戏剧之中的“男孩”、“爷爷”、“父亲”、“儿子”四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可以站在文中各个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矛盾冲突中涌现出的社会问题。王老师通过分析,讲了“枣儿”的象征意,它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最后,当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文本,明晰了文中每个人的心境之后,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且进行点评。王老师很会引导学生走入文中人物的内心,很注重演前分析,让学生入戏,为学生理解文本做了铺垫。
在这一天的学习中,所有的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面广,旁征博引而又言简意赅。所有的教学亮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需要大量书籍的阅读作理论支撑,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好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还是沉下心来多读书,先用知识给自己未来的教师之路铺垫底蕴。这次的学习令我受益匪浅,六节不同题材的示教课让我系统的学到了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现在语文教学中新颖的、独特教学的方法;与六位名师以及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交流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做好一名语文教师。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经验转化为我的经验,投入到我未来的的教学中,争取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